针对预防接种管理中的数据“虚假”现象和在日常工作中的疫苗流向追踪困难,我们设计开发了全程疫苗电子监管系统,结合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市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实现了原来单纯由行政监管的免疫规划管理模式向群众监督与行政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2)实现了预防接种工作的实时管理,使疫苗管理和接种管理由管历史转变为管现在,由要结果转变为管过程,提高了预防接种工作质量。 (3)形成了疫苗使用和预防接种相互制约的预防接种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儿童预防接种数据的可信性。 (4)建立全程的,覆盖所有接种单位的疫苗流通追踪工作体系。通过系统可以追踪任何一个电子监管码疫苗的来源、去向以及存储情况。 (5)提高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的免疫规划管理能力,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可以足不出户,在任何一个能够连通互联网的地点查询任何一个被管理单位的工作情况,是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解决了管理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 (6)提高了预警、预测、决策能力,通过系统提供的自动预警功能以及疾控机构实时的技术分析,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可以随时了解疫苗针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及时采取应急接种或者查漏补种措施,并可以通过系统评价措施效果。 (7)提高了危机处置能力,当发生预防接种事故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时,疾控机构可以迅速定位受种者,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8)转变了接种单位“坐堂医”的工作方式。在接种通知方式上,我市实行人工通知和短信通知相结合的模式,以方便提高接种通知的送达率,另一方面形成了两种通知模式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模式,解决了原接种单位坐等受种者上门的工作模式。 (9)实现了疫苗的实时调剂,上级机构可以随时统计下级机构的疫苗存储情况,应种儿童累计情况,确定下一步疫苗供应数量和时间,保证了下级单位的疫苗存储能力,提高了疫苗存贮质量。 (10)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提供了确切的依据。在发生接种反应时,诊断专家组可以随时调取所使用疫苗情况,接种实施情况,在第一时间为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的诊断提供依据。 (11)减少了疫苗的浪费,我省、我市原有的疫苗供应模式是按计划进行供应,在实践中发现各基层单位实际的出生人数不可能和我们预期完全一样,另外受接种率和二类疫苗替代的影响,基层接种单位每年报废大量的一类疫苗,通过实时的掌控与调剂,增强了接种单位的责任意识,减少了疫苗的浪费,为国家节省了大笔资金。 (12)强化了预防接种反应(事故)的责任区分。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中,基层接种单位存在接种二类疫苗按一类疫苗申请财政补贴的现象,而我们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区分。 (13)减少了“误种”等情况的发生。在往年,我市屡次发生卡介苗误做乙肝疫苗接种的情况,通过系统提供的应种和实际出库疫苗的核对功能,我们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