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
产品
供应
企业
2020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建市级高新区为牵引,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亮点纷呈,科技创新事业实现新跃升。
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创新活力,源于优良的创新环境。我区坚持创新政策引领、加大科研资金投入、营造创新氛围,为科技创新生态日益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区科技局局长肖朝琼说。
2020年,我区出台《开州区激励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加大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培育创新主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奖励补助,奖补创新政策“含金量”大幅度提高并落地见效。全年区级财政兑付各项科技创新奖补资金达787万元。落实应急转贷措施,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105家企业获得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85亿元,其中39家企业获得商业首次贷款支持5440万元,全年新增贷款达1.14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我们广泛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民营企业创新政策培训等科技宣传与普及活动,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并积极推动科普能力建设。2020年,我区已建成市级科普基地5个。”肖朝琼说。
开拓主体集聚新路径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20年,我区实施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提质增量。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1家,其中新增千能实业、绿莱生物、科利得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31家,同比增长155%,增幅为历年最高,居全市前列。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名赫电子、海通环保、摩瑞科技等43家企业首次被认定为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全区市级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204家。
我区建立科技型企业定点联系服务制度,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33名、“三区”科技人才17名,通过编写实用技术口袋书、上网络公开课等方式,帮助企业战疫复工复产。加强鲁渝科技扶贫协作,开展鲁渝协作茶叶、花椒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共性技术服务需求,克服创新能力不足等突出短板,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浦里新区建立了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重科院易智网等合作,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站式”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孵化、培训、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引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38个。三才数智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服务平台实现零的突破。
“全区企业研发机构快速发展,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专业研发机构25个。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实现零突破,新注册重庆三峡中医药研究院等独立法人研发机构8个。”肖朝琼介绍。
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
2020年,我区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以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我区按照“突破一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围绕全区重点产业实施“新型玻璃纤维电路导管的开发”“用于气相色谱仪的电动阀开发”等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7个,争取市级科技项目3个,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建成临江福德村、郭家毛成葡萄园等科技创新优质高产示范基地3个。与万州、达州加强区域创新协作,召开三地科技创新工作联席会议,签订了增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能力框架协议,合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互补、科技成果信息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科技创新政策协同等合作事项。
我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开展“重庆科研院所开州行”系列活动,邀请14个科研院所到我区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指导伍六奇科技、欧华陶瓷、植本环保等28家企业与重科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德凯实业与重庆科技学院合作项目获2020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盛物农业与重庆工商大学合作研发项目获重庆市2019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科技创新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0年,科技创新之花开遍了全区每个角落,创新环境的优化,让我区科技创新的力量喷涌迸发。”肖朝琼说,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咬住目标,持续发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努力将我区打造成渝东北川东北地区创新高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